• 收藏本站
  • English
  • 首页
  • 学院概况
    • 返回
    • 学院简介
    • 现任领导
    • 组织机构
      • 返回
      • 学院党委
      • 学院专门委员会
      • 系所中心
      • 科研附属机构
  • 党建思政
  • 师资队伍
    • 返回
    • 教授
    • 副教授
    • 讲师
    • 工程师
    • 行政人员
  • 人才培养
    • 返回
    • 本科生教育
      • 返回
      • 专业介绍
      • 培养方案
      • 课程设置
      • 通知公告
    • 研究生教育
      • 返回
      • 专业介绍
      • 培养与管理
      • 研究生招生
      • 通知公告
  • 科学研究
    • 返回
    • 科研动态
    • 学术交流
    • 实验中心
      • 返回
      • 力学实验教学中心
    • 科研成果
  • 学院风采
    • 返回
    • 综合新闻
    • 学生园地
    • 榜样风采
  • 办事指南
    • 返回
    • 人事事务
    • 学院事务
    • 科研事务
    • 教学教务
    • 学工事务
  • 校友天地
  • 首页

    HOME

  • 学院概况

    ABOUT US

    1. 学院简介
    2. 现任领导
    3. 组织机构
  • 党建思政

    PARTY

  • 师资队伍

    TEACHERS

    1. 教授
    2. 副教授
    3. 讲师
    4. 工程师
    5. 行政人员
  • 人才培养

    TEACHING

    1. 本科生教育
    2. 研究生教育
  • 科学研究

    RESEARCH

    1. 科研动态
    2. 学术交流
    3. 实验中心
    4. 科研成果
  • 学院风采

    DEMEANOUR

    1. 综合新闻
    2. 学生园地
    3. 榜样风采
  • 办事指南

    GUIDE TO

    1. 人事事务
    2. 学院事务
    3. 科研事务
    4. 教学教务
    5. 学工事务
  • 校友天地

    ALUMNI

  • 校园风采
  • 校园风采
  • 校园风采
  • 校园风采
  • 校园风采

科学研究

    • 科研动态
    • 学术交流
    • 实验中心
      • ·力学实验教学中心
    • 科研成果

科研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研究  -  科研动态  -  正文

我院胡元太教授课题组提出压电PN结性能调控的人工势垒方法

作者:    时间:2021-12-08     浏览:

11月15日,材料科学及物理学领域的TOP期刊Nano Energy(IF:17.881)在线刊发了我院胡元太教授课题组的最新研究成果“A mechanically induced artificial potential barrier and its tuning mechanism on performance of piezoelectric PN junctions(Nano Energy, Vol. 92: 106741, 2022)”,胡元太为论文通讯作者,博士生杨翼展为第一作者,我校光学与电子信息学院曾祥斌教授、王耘波副教授以及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后杨万里参与了合作研究。

据了解,当器件结构具备压电性与半导体性耦合特征时,机械变形能够诱发人工势垒。利用人工势垒可对PN结空间电荷区进行构型改造,从而提高界面区域的载流子复合率,促进电子电流与空穴电流的相互转换,实现压电PN结性能的提升。

胡元太等人摒弃半导体物理中的耗尽层近似和小注入假设,打开PN结势垒区域以充分显示界面附近剧烈变化的物理过程,建立了多物理场与载流子耦合的压电PN结分析模型,提出了人工势垒调控方法,开展了人工势垒与空间电荷区的耦合作用分析。他们的研究结果显示:张应力模式人工势垒对空间电荷区进行构型重建后输出的I-V特性得到大大提升,而压应力模式人工势垒在与空间电荷区发生强的相互作用后其输出性能也能得到有效提高。这表明前者应该作用于空间电荷区之内,而后者应该作用于空间电荷区之外。他们的进一步研究发现,当掺杂浓度为1×1021m-3且加载宽度等于空间电荷区尺寸时,张应力模式可提高PN结输出电流至原输出电流的7.16倍,而压应力模式则可提高至原输出电流的5.18倍。该项研究结果对压电电子器件的性能调控提供了一种思路,对新型压电电子器件的研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该项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11972164、12102141)。

文章链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2211285521009903

上一篇:华中科技大学刘大彪团队IM综述:触觉传感材料与技术及机器学习在人形机器人纹理感知中的研究进展

下一篇:我院获批2021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15项

西北工业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佐治亚理工学院 华盛顿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航空航天学院 版权所有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037号华中科技大学南五楼205室   

邮编:430074

电话:027-87540185

学院邮箱:hustAE@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