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本站
  • English
  • 首页
  • 学院概况
    • 返回
    • 学院简介
    • 现任领导
    • 组织机构
      • 返回
      • 学院党委
      • 学院专门委员会
      • 系所中心
      • 科研附属机构
  • 党建思政
  • 师资队伍
    • 返回
    • 教授
    • 副教授
    • 讲师
    • 工程师
    • 行政人员
  • 人才培养
    • 返回
    • 本科生教育
      • 返回
      • 专业介绍
      • 培养方案
      • 课程设置
      • 通知公告
    • 研究生教育
      • 返回
      • 专业介绍
      • 培养与管理
      • 研究生招生
      • 通知公告
  • 科学研究
    • 返回
    • 科研动态
    • 学术交流
    • 实验中心
      • 返回
      • 力学实验教学中心
    • 科研成果
  • 学院风采
    • 返回
    • 综合新闻
    • 学生园地
    • 榜样风采
  • 办事指南
    • 返回
    • 人事事务
    • 学院事务
    • 科研事务
    • 教学教务
    • 学工事务
  • 校友天地
  • 首页

    HOME

  • 学院概况

    ABOUT US

    1. 学院简介
    2. 现任领导
    3. 组织机构
  • 党建思政

    PARTY

  • 师资队伍

    TEACHERS

    1. 教授
    2. 副教授
    3. 讲师
    4. 工程师
    5. 行政人员
  • 人才培养

    TEACHING

    1. 本科生教育
    2. 研究生教育
  • 科学研究

    RESEARCH

    1. 科研动态
    2. 学术交流
    3. 实验中心
    4. 科研成果
  • 学院风采

    DEMEANOUR

    1. 综合新闻
    2. 学生园地
    3. 榜样风采
  • 办事指南

    GUIDE TO

    1. 人事事务
    2. 学院事务
    3. 科研事务
    4. 教学教务
    5. 学工事务
  • 校友天地

    ALUMNI

  • 校园风采
  • 校园风采
  • 校园风采
  • 校园风采
  • 校园风采

科学研究

    • 科研动态
    • 学术交流
    • 实验中心
      • ·力学实验教学中心
    • 科研成果

科研成果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研究  -  科研成果  -  正文

航空航天学院流固耦合团队揭示仿生推进动力学自相似特性和“软尾”减阻机制

作者:    时间:2022-06-24     浏览:

6月20日,华中科技大学流固耦合力学研究团队在仿生流体力学和流动控制减阻等领域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分别在Journal of Fluid Mechanics(简称JFM)第941期(2022年4月27日)和第943期(2022年6月20日)发表。JFM由剑桥大学著名应用数学和流体力学家乔治·巴彻勒(George Batchelor)于1956年创办,是流体力学领域享有盛誉的顶级期刊。

(图为仿生拍动板的典型尾迹[1])

生物游动和飞行蕴含着复杂的力学原理,长期以来引起了人们极大的研究兴趣。生物的“推进器”通常是具有柔性的薄壁结构,如蜻蜓双翅、鱼鳍等,其在流体中运动时会产生被动或主动变形。探究生物结构柔性对其动力学性能和尾迹特性的影响是该领域最受关注的研究课题之一。研究团队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拍动柔性薄板的尾迹模态和推-阻力转捩特性,并在参数空间给出了尾迹模态和推-阻力转捩边界曲线[1]。研究人员提出了一个统一的物理量,从而将拍动板复杂的运动学和动力学(包括尾迹演化、推进性能等)联系起来,进而给出了系统推-阻力/尾迹转捩特性和推进性能的标度律。这一新物理量可以在广泛的参数范围内刻画拍动推进系统的自相似特性,为生物飞行与游动的基本力学原理提供了新见解。该研究也可为仿生飞行器和潜航器设计优化提供理论支撑。这项研究发表于JFM Rapid专栏,该专栏旨在快速发表流体力学领域中具有高影响力的短篇论文。

(图为柔性软尾的典型模态和尾涡结构[2])

钝体绕流的减阻问题一直以来是流体力学的核心课题之一。受到自然界中生物巧妙利用被动柔性实现减阻的启发,前人提出了一种“软尾减阻”的新型流动控制方法(Gao, S. et al., 2020, PRL)。研究人员通过数值模拟研究了这种新颖的流固耦合系统[2],即在钝体绕流问题中,通过在钝体后部安装一封闭柔性结构(“软尾”)以自适应调节系统的动力学行为。通过研究发现,在相当广泛的参数范围内,“软尾”可以产生有益的流动干扰实现流动控制,从而降低系统阻力(最大减阻可达20%)。研究人员进一步分析了“软尾减阻”的流固耦合机制,分别提出了压差阻力和粘性阻力的尺度律,并给出了系统总阻力的预测公式。

(图为团队成员开展的研究实例)

以上研究由航空航天学院和船海学院师生合作开展,论文作者包括硕士生孙月昊,青年教师彭泽瑞博士、杨丹教授,熊永亮教授、汪磊博士和王琳教授。华中科技大学为论文唯一单位。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青年项目支持。团队成员彭泽瑞博士致力于仿生流体力学、流固耦合动力学及其控制等领域的基础和应用研究,欢迎感兴趣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加入我们开展相关研究(详见http://ae.hust.edu.cn/info/1094/1126.htm)。


论文信息:

[1] Peng, Z.-R., Sun, Y., Yang, D., Xiong, Y., Wang, L., & Wang, L. (2022), Scaling laws for drag-to-thrust transition and propulsive performance in pitching flexible plates. J. Fluid Mech., 941, R2. doi:10.1017/jfm.2022.268

[2] Sun, Y., Peng, Z.-R., Yang, D., Xiong, Y., Wang, L., & Wang, L. (2022), Dynamics of a rigid-flexible coupling system in a uniform flow. J. Fluid Mech., 943, A44. doi:10.1017/jfm.2022.466

上一篇:航空航天学院邓谦教授团队在微裂纹尖端挠曲电场演化过程的实验研究方面取得最新进展

下一篇:我院研究生在代理模型领域取得重要研究进展

西北工业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佐治亚理工学院 华盛顿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航空航天学院 版权所有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037号华中科技大学南五楼205室   

邮编:430074

电话:027-87540185

学院邮箱:hustAE@126.com